新華網北京5月28日電 “或許你也曾抱怨現實社會缺少溫暖和信任,但你是否意識到,每一點不信任的傳遞與累積都來自于個體做出的不誠信行為。有沒有一次不誠信,讓你始終無法釋懷?”
——自4月22日起,新華社聯合新浪、搜狐、網易共同發起“為曾經的不誠信,我道歉”征集活動。一個多月來,許多人通過網絡平臺和實地街訪,說出了深藏心底的故事,并真誠道歉。他們的歉意或許已經于事無補,或許不能全部傳達給曾被欺騙的人,但顯示出誠信在人們心中仍擁有沉甸甸的分量。
那些心底揮之不去的不安
從許多人的自述看,一次欺騙,一次失信,無論有意無意,都可能在心里久久徘徊。
網友“藜離芫上草”回憶起一年級在學校自己把額頭撞了個大口子,卻因為怕媽媽罵,把責任推到好心扶了自己一把的同學身上,最后媽媽還到同學家去理論。雖然事情已經過去20多年,但這位網友依舊耿耿于懷,深藏歉意。
一個未能信守的承諾,讓身為記者的網友“緋色流年”糾結至今。她2006年采訪一位曾在非洲工作18年的老工程師靳輝,臨走前借了一本書,本打算寫完稿子歸還,卻不小心把老人的電話和地址丟了。她在微信回復中寫道,“幾年過去了,這件事一直讓我心里很不安”,她仍希望能有機會物歸原主。
有時候,一次失信會讓人終生遺憾。網友“虹彩163”曾在去丈夫老家時答應一位患癌老人給他帶掛面回去,后來卻忘了,老人的去世讓她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脆弱,但已經晚了。
有時候,對陌生人的不誠信也會讓人難以原諒自己。網友“半月”小時候為了打游戲機,花了幾次假幣,如今覺得收假幣的小賣部很不容易,自己想還錢,卻忘了當年的地址,只能在心里存著歉意:“愿我的懺悔,能讓我對自己的良心有個交代。”
親人,對不起
在參與征集的網民和受訪民眾中,他們致歉最多的對象是誰?是親人。這些大部分或出自善意或為了敷衍的謊話和食言,似乎很難被扣以“不誠信”的帽子,但這些謊話和食言有沒有造成隱蔽的傷害?很難說。
在江西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的熊女士對著鏡頭告訴丈夫,自己曾說他的酒喝完了,其實是為了他的身體著想,偷偷把酒倒了。在她說“對不起,老公”時,讓人感受到的是濃濃愛意。
“一直答應自己回家時別和父母頂嘴吵架,多對父母說我愛你,給他們一個擁抱。都沒做到。”網友“Alisssssssa”在微博上表面對自己道歉,實則是對父母表達內疚之心,引人共鳴。
但在一些人眼里,對親人善意的謊言其實也有代價。網友“樹聲”的舅舅得了腎癌,全家人一致對他舅舅隱瞞真相,擔心知道實情會讓舅舅的精神垮掉。直到彌留之際,親人們才在他耳邊說明病情,但誰都不知他是否聽到。這位網友為此深深自責,他向天堂里的舅舅說“對不起”:
“如果早就知道了結局,他會不會選擇其他方式度過人生最后的時光?或者至少,他會不會把后事交代得更充分些?……多年后的今天,我很后悔沒有盡早對舅舅講真話。我們也許自以為說的是‘善意的謊言’,卻剝奪了舅舅自主選擇的權利。”
成人世界的復雜,也會在不經意間“感染”天真的孩童。網友“就是這樣”為自己對孩子的“不誠信教育”感到遺憾。他在兒子很小的時候,編過謊話哄孩子,現在9歲的兒子很喜歡耍小聰明,比如會騙媽媽去買牛奶然后自己趁機玩游戲。他在郵件中寫道:“現在我真的很后悔用這樣的方法哄孩子。別以為小不點的好騙,其實他什么都明白,也什么都記到心里。”#p#分頁標題#e#
從此刻開始,更珍惜誠信價值
誠信無價,但不誠信從何而來?怎樣讓誠信重新回歸?一些網友對此作了更深入的反省和思考。
網友“家伙”在郵件中寫道:
“從小到大,我每天都在不誠信。小到別人問我吃飯沒有,隨口答人一句‘吃了’,其實沒吃;大到出差時候將餐費做到住宿費里一起報銷;再比如,為了那些福利去開發票……為了想要得到‘名’‘利’‘欲望’‘面子’等等,我曾經編制了很多謊言來包裝自己,事雖小,性乃遷。借此機會,我愿懺悔自己的過失,并承諾,自此以后,做一個誠實守信之人。”
通過媒體平臺公開表達歉意固然寶貴,但更重要的是人們從內心深處恢復對誠信的認同。網友“cwd”體會到,“這樣的致歉不是道歉給別人,是對自己內心的一個致歉。”
當然,光有民眾為個人的不誠信行為道歉,遠遠不夠,一個誠信社會更需要政府的示范和體制機制的保障。網友“曉凌”提出,政府誠信了,媒體誠信了,百姓們的誠信就有了方向。
真誠的道歉,沒有高下之分。守住誠信,也沒有早晚之別。希望這些歉意、情感和思考,能傳遞出更多正能量,讓人們從此刻開始,更加珍惜誠信的價值。
來源:新華網
更多法律文章訴訟律師網
http://www.ynssly.com/
上海訴訟律師
本文由上海離婚律師尤辰榮發布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ynssly.com/hot/1183.html,歡迎分享.